追忆峥嵘岁月 见证初心启航
——校(院)县处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赴湖南实践教学侧记
韶山山水溢清气,故居钟灵毓伟人。3月27日至31日,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县处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在校(院)务委员金刚的带领下,迎着春风细雨,赶赴湖南长沙、韶山,身临其境感悟革命奋斗的思想伟力,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
置身于橘子洲头这片红色热土,一座气势恢宏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矗立在橘子洲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了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情怀穿透了历史时光,激荡着学员们的心灵。“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大家自发朗诵《沁园春·长沙》,感受毛泽东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豪情壮志;聆听湖南省委党校教授吴音莹现场讲授的党课——《橘子洲头:仰天长问里的历史感悟》。
“今天来到橘子洲头,当真是‘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瞻仰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的塑像,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俯瞰滚滚江水北去,两岸繁华世界,万物春意盎然。回想那1925年的深秋,却是国家蒙难,民不聊生。作为当时湖南地区党组织负责人的毛泽东,毅然决然地表现出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造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出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奋斗呼声。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都要勇敢面对挑战,共同向着党的二十大擘画的美好蓝图奋进!”学员渭南市委副秘书长王永鹏激动地说。
在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一件件实物、一处处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长沙人民巩固新政权、奋进新时代的光辉历程。随后大家参观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了解了1921年至1923年期间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在此共同开展的革命工作和家庭生活,为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革命爱情的忠贞不渝所深深感动。
氤氲春雨中,学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和摇篮——韶山。这里山色青翠,游人如织,在毛泽东铜像广场,青松翠柏前,毛泽东铜像巍然屹立。层层叠叠的花篮,吐着香,流着光,盛放着天南地北的缅怀和景仰。学员们向毛泽东铜像鞠躬致敬、敬献鲜花,重温入党誓词,大家用隆重而简朴的形式,纪念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伟人。
沿着毛泽东铜像广场拾级而上,便是毛泽东同志纪念馆。6.3万余件馆藏文物和文献资料,默默讲述着那些穿越时空依然震撼心灵的细节。学员西咸新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杜小燕感慨万千:“沿着南岸私塾、毛泽东小道、毛泽东图书馆,探寻毛泽东‘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求学报国历程,让我真切体会到了共产党人的为国为民情怀,坚定了理想信念。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就是要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定信念,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印到心里。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青春之时正是奋斗之时。新时代为我们这一代人提供了最大的机遇,中国式现代化给予了我们最好的舞台,就是要做好深扎信念之根、常吸理论之氧、舒展担当之枝、汲取民本之源、多沐清廉之光。”
在毛泽东故居中,那里青山依碧水,绿树掩茅舍,门额处,“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苍劲有力。房屋的建筑虽然低矮,但毛泽东的伟大胸襟,他的求知毅力,他的丰功伟绩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全部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解说员动情地讲解使学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毛泽东的伟大卓著与历史功勋;在滴水洞一号楼,学员一边听着讲解员详细讲述毛泽东与滴水洞一号楼的故事,一边真切地感受着伟人强大的精神力量。那一段段珍贵的文字、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了历史记忆的文物……抚今追昔,岁月难忘,大家与革命历史深情对望,深入了解一代伟人的崇高人格和不朽风范,获得砥砺前行的无穷动力。“毛泽东同志的精神将与世长存,也必将影响与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这次心灵的洗礼,我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浴血奋战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岗位上挥洒热血、建功立业,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员中国民主建国会陕西省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张燕动情地说。
回顾历史是为了不忘初心,回望历史是为了继续前行。
在新型工业化教学基地,工程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三一集团,学员们近距离参观了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三一重工18号厂房即三一重工总装车间,实地了解了行业领先的灯塔工厂的数字化管理实践。真切感受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的智能化转型、高端化突破。
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教学虽然短暂,但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舍生忘死的革命烈士肃然起敬,也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祖国取得伟大成就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将会把现场所收获的感悟、汲取的精神力量,注入自觉践行初心使命中,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添瓦助力。
撰稿:张丹 张喜军 编辑:刘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