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部曹飞教授参加“哲学与社会”双周茶座第一期并做主题发言
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唐震研究员创意策划和盛情邀请下,5月12日上午的“哲学与社会”双周茶座在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学术会议厅如期顺利举办。茶座由唐震研究员主持。受邀出席茶座的有陕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曹飞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张茂泽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马文保教授,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戴生岐教授,陕西省社科院中马所王晓勇博士等。
本期茶座的议题是:新时代哲学的使命和担当。曹飞教授首先发言,他发言的主旨是培育创新精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曹教授从马哲的本质特征,即实践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批判性切入,从逻辑和历史高度结合的维度起兴,阐述了我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其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批判性和革命性不断展开的过程。同时,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情愫,曹飞教授也对目前阶段学术生态中的“求人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关系磨合,轻活动创造,尤其由于疏远自由自觉的理论创新活动本身的学术泡沫提出了质疑。使与会者深受启发。张茂泽教授基于实践中的道德滑坡的现实忧患,主讲了构建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他因小见大,从职业伦理和儒家的家道主义切入,讲了振兴道德必须从传统君臣父子的社会角色的归正切入的道理,使与会者耳目一新。戴生岐教授基于唯物史观的三对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框架,分析了新时代的新特征,然后基于现实的问题和历史的追溯,将哲学振兴的新使命锁定在马恩哲学社会结构的发扬上。认为新时代新矛盾所凸现的发展短板以及强化的重点就是做强社会结构。并且认为文化价值哲学的富矿地带恰恰在社会结构里。并因此提出了现阶段文化强国的重点就是价值观育人和思想价值引领下的文明铸魂和文明成人的问题。并且基于文化价值育人的后现代转向,讲了价值生成机制和文化育人的三个转化问题。即生活方式育人的转化,工作方法育人的转化和价值选择的转化三个问题。马文保教授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哲学从本质上讲就有着折射时代、干预生活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从近年来社会热点和哲学探究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看出,哲学研究和社会生活演进的脉络可以说高度关联。他回顾了陕西哲学研究的历史,使与会者充分相信,哲学就是经世济用之学的不缪。他还就如何在继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陕西价值哲学的优良传统和整合陕西哲学研究资源,以期在重大现实问题上实现新的辉煌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他认为,完全可以借势双周茶座的平台,整合既有资源,克服目前阶段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状态,通过协同攻关,可以打造出一支可以和陕西的全国文化中心相媲美的哲学高地。在以上发言结束后,与会者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质询和解答。
最后,唐震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他就上述发言提出了以下几个可供接下来的茶座思考的问题:一是哲学理论创新如何解决学问和生活一致,潜心问道和日常操行的统一的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学如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商业利益结合的问题;中国现阶段贵族精神忠诚信义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的培育问题;如何解决文化人贵而不富的问题;政治哲学如何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茶座会议历时近四个小时顺利结束。